和硕董事长童子贤专访:科技新冷战现在只是开端,未来恐持续10年

11月18日消息,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的持续,对于全球产业链格局改变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近日,中国台湾电子代工大厂和硕董事长童子贤在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就指出,中美对峙恐将持续,目前出现的科技新冷战现在只是开端,未来恐持续10年。

和硕董事长童子贤

△和硕董事长童子贤

童子贤提醒,数字科技蓬勃发展的数十年来,给现代文明创造了许多舒适、方便、效率的应用,带给人类许多福祉。但当科技也在国家的军事、情报搜集、管制应用上时,事情将变得不单纯。当科技不再只是民间企业的市场开拓,而成为大国政治版图与军事竞赛的重要筹码,科技发展从设计、制造到营销难免面对“停、看、听”重新检讨的局面。

中国台湾科技业一直是全球科技业的重要一环,如今却有“二大之间难为小”的感慨。他指出,最近一个月美国的科技管制措施要求更严、范围更广、布局更细,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市场合作密切的公司难免受到冲击。

产业界面临凡事都需戒慎、戒恐、三思而行的新局面,他建议可从不同的:市场、客户、技术来源、合作对象、资本市场、制造基地等面向检讨,尝试找出可行的路。

以下为专访原文(略有删改):

美升级管制不会是最后一次,将带来产业生态改变

Q:美中贸易战4年了,还没有缓和迹象,您如何看待现在局面?

A:美国的升级管制,可视为2018年后中美贸易战的延长赛跟升级版,美国很有决心地执行从科技产业硬体、软件到零件,现在扩大到科技服务的进一步脱钩,观察美国的管制,不再是终端装置不可以卖到哪里,而是“服务”的管制,这会产生直接而立即的影响,美国跟中国大陆各开始限制规范上市公司,大家大搞自己的内循环体系。

中国大陆内需足够大,有其独特做法,所以对融入世界本来意愿就不高。另外在文化、体制上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社会型态。美国现阶段下这么大的决心,撤退服务或人员,效果将比管制产品快。

当国际间用国家力量管制跟摩擦,会带来灾情,也会造成产业生态重构。

Q:可以把这次的科技新冷战当成短期的科技发展顿挫吗?

A:不是暂时的,如果美国跟中国大陆两边下定决心要分,我认为目前只是刚开始而已。

Q:那么未来10年都要这样悲观看待?

A:我们要乐观看待科技与经济的贡献,也要谨慎看待“地球村”的负面对抗情绪。乐观方面举二个好的例子,其一是智能手机在2010前后的发展。

在2009年前后,全球因为美国次级房贷引发金融危机最后酿成金融海啸时期,科技产业却出现了创造性的智能手机产品,带动了以手机为基础的“移动平台经济”。

当时曾有分析师悲观认为金融海啸致使消费者态度保守削减支出,此时推出新产品是错的。但结果出乎预料之外,智能手机新产品使用方便带来效率,成功诱导全球热烈消费,加上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因此帮助了重振经济。因为经济的本质就是生产跟消费。智能手机与平台经济替消费者带来创新的体验,因此蓬勃发展。这新兴的数字经济目前创造每年5500亿美元的智能手机产业,与及金额更庞大的平台经济产业。

消费者因为科技而得到效率与福祉,庞大的消费帮助经济复苏与就业蓬勃。须知旧有的笔电与桌面电脑产业的产值当时不过是2000亿美元,上万亿美元的智能手机与平台经济带动半导体与零组件、代工市场,可谓效应惊人,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一旦受欢迎,对“地球村”注入正面能量的的贡献。

而当时另外一个正向的力量是正在崛起的中国大陆市场,中国大陆在2001加入WTO,经济正热烈跟全球接轨而且效果良好。中国当时正处在经济高速成长期,欲小不易。中国大陆不管是成为世界工厂,或是正释放消费力量,都是庞大而正面的力量。

中国大陆消费当时无信用扩张的危机,因此无金融海啸的影响,反而因为正处在高速成长期,而成为一股新兴力量与经济成长新引擎。

上述经验是,科技创新与全球合作,曾经克服经济危机与金融海啸。科技创新与跨国合作力量,很快就驱散“地球村”衰退阴影。

若把全球经济体比喻成一个人,人会有情绪,其实经济也会有情绪。人类集体的生产与消费行为,常常陷入悲观的“集体情绪”,也就是经济并不会总是开心在成长。一旦生产与消费其中一端失能或是失调,经济就开始滑坡,宛如人的情绪陷入低潮。

但是我们看到科技创新与跨国合作曾经帮助地球村注入正面能量,让经济摆脱负面情绪扭转成正面发展,这就是好的力量。

但当前地球村中,正面能量、负面能量都有。科技领域目前还有许多创新机会,包括EV、5G、Metaverse(元宇宙)都有待开拓新技术新市场,科技工作者需要保持乐观继续前进。而能源危机可以带来转机带动绿色经济。

反之地球村中负面能量也在凝聚,包括主要经济体的政治与军事对抗,加上疫情带来的封控与管制,其实有很多负面。这种状况什么时候会结束,这超越科技业者的认知与能力,只能继续停、看、听。

近代历史上,柏林围墙在1989年倒塌,1990年后东欧诸国逐渐打开铁幕走入开放。而欧洲各国在1992年签订马斯垂克条约,欧元统合、欧盟成立,带来欧洲结束过往数百年纷争走入统合的乐观信息。中国大陆在1992年推动改革开放,并在2001年一起加入WTO,经济跟全球接轨。

当时全球一片乐观的和解气氛,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在著名的“历史的终结”理论中阐述人类社会制度发展至此,政治民主与经济开放的方法已获得全球认同,往后不需要再有争辩。

可惜方向不是这样,2014年后全球气氛逐渐转变,越南发生排华暴动,欧洲发生克里米亚事件与入俄公投,全球对抗气氛逐渐再起。直到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之后,掀起一波高峰。

如今中美对抗已经从贸易脱钩蔓延到科技管制、结盟对抗。法兰西斯福山曾经有的乐观预言已被打破。俄乌冲突、全球疫情、石油天然气贸易武器的管制,逐渐让西欧与俄罗斯、中国大陆与美国处在一种对抗气氛。这是地球村进入一种“负面情绪”,经济脱钩与科技管制一定不利“人尽其才,货畅其流”,一定会影响全球经济顺畅运作,影响全球科技发展。

中国台湾科技业没面对过的历史:科技冷战

Q:现在科技新冷战时期,美中科技依存关系存硬脱钩可能,中国台湾该如何面对?

A:我军中退伍投入IT产业是在1982年,在80年代那时的286或386处理器制成的电脑主机板是当时的高科技产品,甚至Sony后来的PS电玩因为有强力图形处理能力,都是不能随意卖到中国大陆与及东欧与前苏联的,必须要有批文。

这种地球上两个阵营两个司令部的军事竞赛,竞争造成科技管制。所以科技管制其实在冷战年代就存在过,当时称为CoCom(巴黎统筹管制委员会)。事例之一是1987年3月日本《朝日新闻》报导东芝机械与日本伊藤忠商社结合挪威商社违反CoCom的协议向苏联出口九轴联动CNC的事件。那出口的工具机已被用于提升苏联攻击型潜艇的螺旋桨技术。这事件被称为“东芝事件”,最终结果是东芝董事长下台,高管遭到法院判刑。

而CoCom管制规定后来逐渐松动,是在1990年代,在苏联解体、东欧民主化、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世界一片大和解气氛,科技管制逐渐解除终致废止。尤其是1997先进国家创立ITA(信息工业协议),那为了推进世界各地的信息工业与应用,签约国承诺达成产品进出口零关税。而且2001年中国大陆加入WTO,实践“地球是平的”的科技与经贸畅行无阻的大环境。直到2018年才又因为中美贸易战而逐渐演化成芯片管制、科技脱钩。

 

80年代还是冷战的年代,越战刚刚结束几年,大家对跨国的科技管制习以为常。但是中国台湾的科技业崛起与茁壮的年代大致是在“后冷战时代”。1990年代中国台湾个人电脑蓬勃发展,2000年代中国台湾网络产品普及世界,到2010年代中国台湾制造手机及服务器、半导体都蓬勃发展。换而言之,中国台湾产业快速大量崛起都在冷战结束之后,目前台面上的大型科技机构很少习惯冷战时期的科技管制措施如何应对。

台湾科技业本来就是全球科技业的一个环节,现在因应新局势,势必需要研究各国法规。当行销全世界时需要去遵守在地法规,这势必比几年前在行销与技术合作时增加许多麻烦,但是时代在变潮流在变,我们必须要重新学习、重新适应。

省思:当科技发展混入“军民二用”时

Q:科技产业为何扯入政治与军事?

A:过去30年年,在没有发生2018中美贸易摩擦及2022科技脱政策之前,科技产业有不错的全球合作经验。而衡量科技产业是否对现代文明有无贡献?主要是衡量对消费者福祉的提升程度,与及衡量是否能带动就业、提升收入、带动税收等实质经济目标。

以此衡量,近代科技产业是成功的,是带来福祉的。近代科技已深度渗透个人的食衣住行娱乐,成功辅助教育医疗警政社会安全。缺少了数字科技辅助,当前的“远距上班”、“远距教学”可能都难以实现呢!

科技带来方便、效率、舒适的生活型态,同时让使用成本下降,科技的普及大众受惠无穷。举例说20年前我们想打国际电话,就必须谨慎长话短说,因为国际通信费用会高得吓人,那是一个跨国时候“家书抵万金”的年代。但是现在有儿女出国留学,父母抓起智能手机随时来一次跨国视频电话很是方便,成本也不高,主要只是支付WiFi月租金,“天涯若比邻”的便宜方便跨国通信,主要来自成熟的网际网络、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科技。这就是科技对人类的贡献。

其它如看电影与搭高铁都可以网络购票,不必像以前都要提前半个小时亲临现场向实体柜台买票,甚至要提前一天多跑一趟。

而看电影甚至不必去电影院,只需要在家里使用OTT技术,成千上百电影透过随选视频平台即可提供服务。而且一面在客厅观影还一面吃着外送平台送来的餐点,虽然科技的贡献有限,但却是高效率、低成本的贡献,没有这些就无法达成现在方便舒适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以往科技发展只要关心好不好用、效率高不高、品质与售后服务好不好。也就是厂商集中力量去关切QCFS(品质、成本、消费者使用方便性、售后服务),如今科技常常被拿来“军民二用”,商业与科技混入了政治与军事目标,科技的色彩就复杂了一点。

以往军事与政治并非科技所要关心的首要议题,但是2022年春天开始的俄乌冲突展示了科技在战场上发威的实况。而隐藏在战场背后的卫星侦测技术、AI人工智能、隐形战机材料、雷射精准拦截系统⋯⋯也在决定战场胜负。这让战争的胜负不只是掌握在士兵与武器手上,而是决定在科技含金量的高低。

须知以往狂轰烂炸100颗炮弹而未必能命中摧毁的目标,现在透过卫星或无人机的红外线感测与摄影机不断传回信息,就可以导引传统155榴弹炮射出准确无比的导引PGK炮弹(全名是精准导引套件炸弹),代价只是增加一万美元的GPS导引套件的炮弹,代价比昂贵的导弹便宜很多。就可以让炮弹准确度提升十倍。“兵者算也,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战场的“算”现代战争改由电脑与导航定位的“运算”来承担。

除了战场前方,战场后方的透过网络窃取对方机密,瘫痪敌方水源与电厂运作、干扰对方经济⋯都在仰赖科技。

上述经验告诉我们,当国家与国家展开政治、军事、情报对抗时,科技会是利器,会是一项有价值的“基本国力”。因此科技并不纯是商用科技,也不只是增进消费者福祉的领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承认环境变了,科技领域会不断被法律与禁令要求去停、看、听,我预期这种脱钩会拖累科技的进展,甚至会妨碍经济成长,但是世界逐渐走向一个地球两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慎思明辨。当科技被世界上不同政府不同法规管制时候,这是中国台湾产业所没有面对过的现象。

“大国之间难为小”,中国台湾的未来解答

Q:目前中美贸易战扩大,中国台湾该如何应对?

A:中国台湾过去一两年在疫情中表现相当不错,科技业曾经让人惊艳,但中国台湾科技业是全球产业一环,在规划思考应对当前情势时,不同产品及产业有不同思考面向,但都围绕市场、客户、技术来源、合作对象、资本市场、制造基地等因素,把上述因素扫描一遍,就会若隐若现地找到两三年内的决策,但答案还会变。

电动车产值超过2万亿美元,过去中国台湾只能做边缘产品,如滑杆或传动轴,但心脏——引擎无法参与,现在电动车大幅转变了结构,就像平板加上四个轮子,引擎变马达,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中国台湾来说是很大的机会,在2035年以前,燃油车电动化也是好生意,中国台湾产业有太多可以做,但庞大的服务商机则看得到吃不到,因为跨国平台经济不是中国台湾擅长的。

这就是看得到的机会,中国台湾在智能手机制造及电脑板卡生意还是会在,但电动车平台经济会让中国台湾再找到一个新的太平洋,中国台湾科技产业不是遗世独立,是全球分工一环,是全球科技产业的好伙伴。

Q:可否分享,台商多半倚重美国及大陆两大市场,还有哪些机会?

A:中国台湾下一个发展,会跟国际发展息息相关,本来的分工是照科技需求、产业行为需求、经济行为需求,但现在两三年不全然这样。中国台湾身为产业分工的一环,就要向左边向右边衔接,必须遵循法令及市场秩序。

中国台湾可以观察一下那个市场成本变高,那个市场变好?印度跟东南亚都一样有潜力,两地合计占全球55%人口,跟过去中国大陆30年发展一样,一开始先是作为便宜的生产基地,下一个阶段则会发展为很大的消费市场。

全球有接近20个国家人口破亿,他们要开的电动车不会是现在全球前几大的品牌,势必会发展不一样的产品,提供类似功能跟不一样的服务。

中国台湾过去习惯将眼光看向大陆、美国及英法德日等市场,在拓展东欧跟东南亚人才上明显不足,但其实跟东欧互动不错,如立陶宛跟捷克,西欧发展成熟后,未来波兰、捷克、匈牙利也会是成长力量。

编辑:芯智讯-林子   来源:经济日报

0

付费内容

查看我的付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