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空天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太空计算正成为战略性新兴技术高地。在此背景下,中科曙光与中科星图在合肥“2025空天信息大会”上,签署了《太空计算领域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技术研发、太空算网建设等方向,共同推动“太空计算”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会后,中科曙光总裁历军、中科星图党委书记兼总裁邵宗接受了包括芯智讯在内的媒体采访,详细阐述了双方合作的背景与目标。
△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现场
商业航天市场前景广阔,空间计算已成大势所趋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420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610亿元,三年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5.72%。商业航天主要涵盖卫星制造、运营及检测通讯三大产业。卫星作为承载遥感观测、卫星互联网、灾害预警等关键任务的核心载体,其数据采集量正与日俱增。
历军告诉芯智讯,相同的算力部署到太空成本增长1000倍。如果相应算力设施性能没有高出1000倍,那不能形成商业闭环。此外,CPU等器件在太空里是不容易工作的,因为会受到宇宙射线的影响,可靠性降低,所以能耗、算法等相关技术需要重新按照太空的要求设计。
未来来全球卫星发射计划规模将达到数十万颗级别。若将太空采集的数据全部传回地面处理,传输带宽与延迟将成为关键瓶颈。因此,“星上计算”将成为未来的突破方向。这意味着卫星将从单纯的“数据采集”向“边缘智能”演进,成为“天地一体化”智能算力体系的关键环节。
发展太空计算,既可依托于提升单颗卫星自身的计算能力,也可借助卫星间激光通信技术(传输速率高达100Gbps),实现卫星星座内部的实时数据传输与协同计算。此外,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太空计算的效率与智能化水平。这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天数地算”(数据在太空采集,传回地面处理计算)模式,实现“天数天算”(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均在太空完成)。
中科曙光与中科星图强强联合,五年内打造大规模算力星座
中科曙光作为国内高端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专注于高端计算机、存储、安全及数据中心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并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能计算等业务。中科星图则是中国空天信息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以数字地球为基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构建天基与空基能力,打造集数据、计算、应用于一体的空天信息服务体系。
针对此次签署的《太空计算领域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双方表示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共同研发面向太空计算场景的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专用核心部件,并推动“芯片—整机—算网—数据—应用—生态”全链路技术创新。同时,双方将合作建设开放普惠的太空算网。该算网将构建覆盖“用户(端)—星上(边缘)—天基(云)—地基(云)”的“天地一体化”协同智能计算架构,实现算力资源的互联调度与数据实时处理,并接入国家级算力服务平台。
邵宗有强调,研发适应太空环境的核心部件是双方合作的关键突破点。太空环境中,器件易受宇宙射线影响,且修复难度大,修复成本高,需要具备极强的抗辐照能力和高可靠性。因此,发展太空计算,中科曙光不仅需解决算力设施的性能与能耗问题,更须依据太空环境要求进行设计,确保核心部件的稳定性。尽管短期内需投入大量科研资源,但从长远看,这将为双方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未来全球年卫星发射量可能达到上万颗,每颗卫星的计算、通信和存储均需大量核心部件支撑。这意味着,谁能率先突破技术瓶颈,谁就能在太空计算这一新兴市场抢占先机。
历军指出,中科星图近年来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未来空天一体化的云计算体系将逐步形成,这正是中科星图的优势所在。结合中科曙光在计算与系统设计方面的专长,双方预计通过三至五年的合作,构建地面计算系统与太空计算系统联合组网,最终形成统一的云服务体系。
此次强强联合,是推动中国空天信息产业升级、构建“天数天算”能力的重要里程碑。它为未来海量空天数据的实时应用及低空经济、全球感知等重大场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编辑:芯智讯-浪客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