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磁铁卡住全球汽车生产:稀土与永久磁铁如何让中国逼出美欧让步?

一颗磁铁卡住全球汽车生产:稀土与永久磁铁如何让中国逼出美欧让步?

今年4月,中国对7种稀土与高性能磁铁实施出口管制,中下游从车厂到风电所需的相关稀土器件的采购立即吃紧。据《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大陆握有约90%稀土供应与94%永磁铁产出,配额与许可审查让外资若囤货就可能被警告,部分欧美企业干脆把磁材或模组环节迁回中国境内以绕过出口节点,这不是单一市场的价格波动,而是整条供应链被政策箝制的直观感受。

事态之所以敏感,问题不在能不能买到矿,而是谁掌握了加工技术。 国际能源署在关键矿物展望明确写到2024年锂需求与同期相比近30%,镍钴石墨与稀土在2024年也有6%到8%的成长,清洁科技应用是主要增长动力; 当需求曲线拉升,供应的瓶颈就放大,尤其是集中在冶炼与精炼的阶段。 IEA称中国占全球稀土开采约61%,精炼约92%,而欧盟对17种稀土的依赖接近99%,对稀土永磁铁的依赖约98%,这种结构性集中让任何边境措施都会迅速放大为制造端的停顿风险。

中国大陆并非只打矿物这一枪,而是把技术与设备也一起上锁──北京所提出的限制是绑定技术要求,因此即使你在别处取得氧化物或碳酸盐,没有相对应的设备、配方、检测规范,也难以在短期内补上成品磁铁的产能落差。

结果就是这波收紧一度把汽车业的关键环节卡住。 路透指出稀土与磁铁出口限制让部分汽车供应链停摆,甚至迫使华府走回谈判桌,虽然之后陆续传出关税暂缓与技术项目松绑的讨论,但本质上只是替代品与备援产能还没跟上的过渡喘息。 金融时报也写到出口许可延宕与被拒件的案例上升,供应商因而调整库存策略。

汽车马达的工程现实让这一切更难回避。 国际能源署在清洁能源关键矿物与电动车趋势说明中提醒,市面上绝大多数电动车采用永久磁铁同步马达,主因是高效率与高功率密度,稀土元素钕钛铽对于提升高温性能尤其关键。 市场研究机构IDTechEx的横断面统计显示:2015到2023年间,永磁马达在乘用车市场占比长期维持75%以上,这代表短期内用其他技术去替代并不现实──而政策的摩擦自然会快速反应在报价与成本上。

当然,工程社群没有坐以待毙。 BMW 之前就把励磁式同步马达导入车辆中,官方新闻稿明确写到转子磁场来自绕线通电而非永久磁铁,因此可以不使用稀土; 最新世代的eDrive技术中,也延续了励磁与感应双路并用的组合策略,目标是在效率与材料风险之间找新的平衡。 这些设计起码让车厂在特定车型或市场有减少使用稀土的选择。

欧盟的法律规定

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在2024年正式生效,设定2030年国内开采达10%,本地加工达40%,回收达25%的目标,并附带「任何单一第三国依赖不得超过65%」的上限,6月又公告13个域外项目以分散来源。 这些都是把「去集中」写进法条与投资清单的具体做法,不过就算项目推得动,冶炼与磁铁的产能曲线也不会一夜长成,短期仍难完全脱离中国的稀土供应。

美方路线较像谈判加投资的组合。 路透在4月的通讯指出北京以稀土反制美方关税,逼出一轮磋商; 接着市场传出部分对华技术销售的边界被放宽与延缓,美方则以岛内补助、盟友协同与战略储备去应对材料压力。 国际能源署与投资调研机构也相继预估,即便欧美加速布局,中国在2035年的稀土精炼占比仍可能在70%到80%的高位,理由是累积的技术经验、环保成本外部化、现金流惯性很难在短期内被改写。

彼此牵制的效应

美国与中国利用关税和稀土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交易停战,让这些关键稀土产业短期间内不致于受到太大影响,同时美国也在争取其他盟友(如果特朗普没搞砸的话)的支持、并利用国内的资源持续获取设备──这类做法是避免系统性停摆的暂缓之计。

但从另一面来看,这也可能会导致有厂商会想将关键制造放到中国、或是中国供应链可触及的地区中,以减少美中两者朝令夕改的政策影响。 华尔街日报在评论出口数据下滑、中国的相关许可延宕实,就指出磁铁的限制已经发挥了效益。 北京把镓、锗、石墨等关键材料也纳入管制名单,政策上等于把整片元素周期表变成可开关的工具箱。

稀土难以全面切割

把镜头切到企业侧,为了避免风险的动作越来越明确:第一是「分线生产」,在中国做给中国市场,在欧洲设法守住越来越严格的生产规定,配方与供应商清单彼此穿插,让政策风险不要一次打穿全球版本; 接着是「材料替代与设计改进」,例如 BMW 的励磁式同步电机在特定功率段取代永磁,或用稀土含量更低的磁铁去搭配传动与热管理的调校,把材料风险拆成工程参数。 这些做法不会让价格瞬间下降,但可以让停线风险降到最低,这在目前许可证排队的环境里,比任何宣示更有用。

但欧盟部分在此还有另一项风险:即便法令已经开始生效、同时也有相关的量化目标,但这些目标是否能够让不同的成员、都能共享合理的成本而不会被更低的成本给打击,才能确认全新的稀土相关投资能够跨过长期的决策门槛,而不会像车厂那样正被欧洲本土的制造成本压力逼退。

IEA估计在2030年前,全球数据中心与电动化的关联需求仍会持续加大稀土消耗,磁性稀土在2050年前需求将近乎倍增,而电动车销量在2024年突破1,700万辆,主力市场仍在中国; 一边是曲线向上的需求,一边是高度集中的供应与政策开关,两者夹击下,任何一个「许可」与「配发」的动作都会被放大。 这也是为何即便有谈判与暂缓,市场对风险溢价的需求依旧不会消失。

短期上,美欧要承认在稀土与磁铁环节对中国存在结构性依赖,与其口号去中国,不如先用战略储备、长约保底、技术换取材料的务实组合让产线不熄火; 中期上,要把欧盟2030年的目标做成可融资的项目管线与明确采购,把冶炼到磁铁的缺口一段段补上; 长期上,企业要在产品组合里留下材料弹性,让励磁与感应与稀土永磁并行,配上回收与降用量的设计学。 否则,每逢地缘摩擦就以停线做为答案,最后输掉的不只是一季的毛利,而是整个工业体系对外部冲击的应对能力。

0

付费内容

查看我的付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