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并购狂人”紫光赵伟国:“炒股”还是“做实业”?

在此前海外并购接连受挫之后,赵伟国掌舵的“紫光系”去年将目光转回了国内。继11月底,以10.26亿元人民币拿下矽品科技苏州有限公司30%股权之后,12月中旬又增资光宝旗下新建子公司苏州光建5500万美元,持股55%,欲在在中国苏州兴建一座SSD固态硬盘开发、制造工厂。12月底,紫光又接连举牌联想控股和中芯国际两家上市公司,随后联想控股股价暴涨与紫光控股(其中紫光控股仅12月28日当天就一度暴涨117%),此外中芯国际股价也出现了大涨,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赵伟国的并购之路

赵伟国“掌舵”紫光集团后,自2013年以来,就以大规模的并购闻名。据芯智讯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到目前,紫光系共投资了近20家(不包括后期暂停或终止的),斥资近千亿元。其中,芯片领域就有超过13家,先后十多次举牌上市公司。

赵伟国其人也成为资本市场上,大学企业的一个“异类”,除了在资本市场上纵横驰骋之外,其还掌握着一家国有企业紫光集团,串联起一个庞大的财富帝国。

早在2013年7月,紫光集团耗资17.8亿美元对展讯通信实施私有化;5个月之后的2014年1月,紫光集团又以9.1亿美元收购中概股锐迪科;2015年5月,紫光股份耗资25亿美元接手惠普旗下公司新华三51%股权。

三次收购,耗资51.9亿美元,紫光集团迅速完成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国产芯片迎来实力中坚,紫光转战芯片的战略获得了官方层面的认可。这种认可的表现,是在这三笔并购之后,国开行等带有国家背景的资金入局。

2015年2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大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同日与紫光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大基金拟对紫光集团投资不超过100亿元,国开行则给予紫光集团200亿元的融资支持。

2013年至2014年期间,收购完展讯通信和锐迪科两只芯片概念股之后,紫光集团并未将其注入紫光旗下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也并未谋求IPO。相反,紫光集团成立了北京展锐,将展讯和锐迪科进行打包合并,之后紫光集团成为国内芯片领域的龙头。

事实上,北京展锐正是大基金初始100亿元的直接投资目标。然而,这并不能覆盖紫光集团收购展讯和锐迪科的26.9亿美元并购启动资金。2015年7月,紫光集团提出一项更庞大的收购计划,拟以230亿美元收购美光科技,交易规模超过自身资产规模。此后收购计划虽被否决,紫光集团生猛的并购底气还是令市场侧目。

同年9月,紫光集团与全球第二大硬盘生产商西部数据达成协议,由旗下香港全资子公司以38亿美元买入美国上市公司西部数据15%股权,要成为西部数据第一大股东。

该计划最终流产的一年后,紫光集团和西部数据分别出资8058万美元和7742万美元成立合资公司——紫光西部数据有限公司。

对台湾半导体企业的收购同样不顺利。2015年,紫光集团与台湾三家封装测试厂商矽品、力成、南茂达成股权交易协议,交易总额达174亿元。按营收测算,2014年上述3家封测厂商分别排名全球第三、第五、第七,分别占据10%、5%、3%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紫光集团还曾将目光抛向了台积电。为此,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公开称,赵伟国不过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怎么能去问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一个世界半导体教父,公司多少钱要卖?“不是你今天用钱就可以买的。”郭台铭说。

据了解,台积电25%股份的价格高达300亿美元。不过,上述收购均以失败告终,并购受挫的紫光集团转而把目光转向内地。

2016年12月,长江存储在湖北武汉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86亿元。紫光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湖北紫光国器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光国器”),联合大基金、湖北国芯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紫光国器持有其51.04%的股权,为其控股股东。

同样在2016年12月,四川省成都市政府与紫光集团达成合作,双方将在集成电路制造、研发设计、产业投资基金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建设成都IC国际城项目,预计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2017年2月,江苏省2017年重大项目建设集中启动,总投资300亿美元的紫光南京半导体产业基地和总投资300亿元的紫光IC国际城项目正式开工,紫光集团再次深度参与其中。

2017年3月,大基金携手国开行拿出了新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十三五”期间,国开行意向支持紫光集团融资总量1000亿元,大基金则拟对紫光集团意向投资不超过500亿元,重点支持紫光集团发展集成电路相关产业板块。

2017年11月,东莞市人民政府与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在东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紫光集团拟在东莞投资1000亿元,建设紫光集团芯云产业城项目暨“紫光集团华南区总部项目”。据了解,紫光集团计划在莞注入5G技术研究院、紫光云华南总部基地、SSD研发事业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心及智能汽车芯片研发应用基地和销售中心等5大核心模块。

根据紫光集团官网介绍,在国家战略引导下,紫光集团以“自主创新加国际合作”为“双轮驱动”,形成了以集成电路为主导,构建“芯”到“云”的高科技产业生态链,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企业。

资金图谱

从海外并购到内地投资,紫光集团资金从何而来?《等深线》记者掌握的情况表明,紫光集团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有资金、国开行银行授信、银行贷款、国家产业基金、与合作伙伴设立的并购基金、股权融资、债券发行、自身控制的金融类资产融资以及来自外部的战略投资等。

首先是自有资金。根据赵伟国的公开表态,在收购展讯、锐迪科的过程中,紫光集团以自有资金出资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不过,根据紫光集团2014年年报,截至2014年末,紫光集团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只有6.28亿元,距离紫光集团产生利润不超过4年时间。

其次是定向增发。2015年5月,紫光集团下属上市公司平台紫光股份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资金不超过225亿元,其中主要用于收购香港华三51%的股权,停牌半年的紫光股份随之大涨,收获16个涨停板,股价涨幅超过370%。2016年4月14日,中国证监会核准紫光股份非公开发行股票,紫光股份成功获得220亿元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在试图对西部数据、美光科技以及矽品、力成、南茂三大台湾封测厂的并购中,定向增发一直是紫光集团的首选,却也不得不随着并购计划折戟而夭折。

2015年,在清华控股的统一部署下,紫光集团斥资71亿元,成为A股上市公司紫光国芯的控股股东。两年后,紫光国芯在紫光集团的并购中派上用场。

2017年2月,紫光国芯因筹划重大事项停牌,拟非公开发行募集800亿元资金,初步设计的交易方案为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收购长江存储全部或部分股权。5个月后,紫光国芯发布公告称终止对长江存储股权收购计划,800亿元定增因为证监会2017年推出的再融资新规而被迫终止。

银行贷款也是支撑紫光集团并购的后盾。根据紫光集团官方消息,2013年,原本以提供出口信贷为主要业务的中国进出口银行,支持清华紫光以17亿美元一举收购展讯。

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方面后来表态,该银行全程跟进,在非常紧张的时间内克服一切困难,按时发放了贷款。收购展讯、迪锐科期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合计为紫光集团提供了为期九年、总金额70亿元的并购贷款。

不仅如此,紫光集团还直接与平安银行、南京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4家股份制上市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中信银行将视清华系企业为最重要的总行级战略客户;平安银行则与紫光集团在投融资、产业基金、资本市场并购等方面建立长期的、具有建设性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南京银行把紫光集团视作该银行服务实体领域、支持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客户;招商银行表态将加强紫光境外战略并购项目的全面服务。

此外,紫光集团还获得了两期境外银团贷款。2017年3月,紫光集团在香港与境内外14家银行签署了7亿美元银团贷款协议,由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作为牵头行。

2017年7月,紫光集团境外银团贷款二期项目落地,由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牵头行,融资金额不明,贷款用于支持紫光集团提出的“从芯到云”战略。

据《等深线》记者统计,根据深交所披露的数据,仅在2017年,紫光集团就进行了4期非公开发行债券的发行,合计募集金额66.5亿元;而在2016年,紫光集团2期非公开债券发行,融资100亿元。境外,2015年12月,紫光集团发行8亿美元双档无评级高级债券,获得清华大学和清华控股的大力支持。

早在2015年11月,紫光集团通过旗下紫光数码设立苏州紫光数码互联网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获得江苏省首张小额贷款金融牌照;2016年7月,紫光集团设立紫光数码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依托自身的金融类产品进行资金融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9月,英特尔宣布与紫光集团达成合作,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的控股公司投资人民币90亿元,并获得20%的股权。英特尔的这笔投资不仅加强了紫光在芯片设计这块的投入,这也为后续展讯与英特尔之间的深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起底赵伟国

紫光集团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和资本运作,都离不开“掌舵人”赵伟国的推动。

2004年,赵伟国带着100万去新疆,进入房地产行业,归来已是亿万富翁。

这位2009年回归清华体系的亿万富豪,积累财富的速度和其并购的速度一样迅疾。

2009年,紫光集团准备引入民营企业赵伟国的“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新股东;同年6月,赵伟国被清华校方任命为紫光集团总裁。媒体报道,2009年,赵伟国抓住了清华大学进行混合所有制试点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健坤集团成功进入清华大学旗下的紫光集团。

不同于其他地产大王们对财富的爆发式增长讳莫如深的首富,赵伟国将房地产行业形容成“印钱”。

赵伟国公开表示“2003年-2008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几年。在房地产行业,那几年看起来不像我们在赚钱,更像我们在印钱。”

成为紫光集团总裁的赵伟国,当时已经是亿万富翁,据媒体报道,当时,赵伟国的财富已经达45亿。对于财富的积累,赵伟国归结于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

讲起自己的发家故事时,赵伟国曾描述他的童年生涯:1967年,赵伟国出生在新疆一个山村,“我从小喂猪、牧羊,还吃不饱。”

赵伟国和清华大学的渊源要追溯到其求学期间。1985年,赵伟国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先后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后,其在IT行业做了10年工程师,其间参与创立同方国芯。清华的经历,对后来赵伟国的发展助力很大。

2004年之后便是让赵伟国身价暴涨的新疆之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赵伟国称,2004年,他带着100万去新疆,进入房地产行业。

公开报道显示,赵伟国曾在新疆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担任高管,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由乌鲁木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同方投资有限公司出资设立,为国有控股企业。

2005年,赵伟国和李义、李禄媛共同成立了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健坤集团”),该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赵伟国持股70%;李义和李禄媛分别持股15%。

除此之外,对于赵伟国的公开报道很少,当其2009年再一次出现在公众眼前时,其已成为紫光集团的决策人。

成为亿万富翁之后,赵伟国又回到了清华,不过这一次其是以改制的名义归来。

紫光集团是清华大学成立最早的校办企业之一,2009年时,旗下有两家上市公司和20多家非上市公司。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紫光集团2009年的资产规模只有13亿元左右,净资产只有2亿元,收入只有3亿元。

在引入赵伟国之后,紫光集团的股东变为清华控股持股51%,赵伟国控股的健坤集团持股49%。

此后,赵伟国又出任紫光集团董事长。2013年6月,赵伟国开始兼任母公司清华控股高级副总裁,随之而来的,是赵伟国执掌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并购,紫光集团的资产规模亦迅速提升。到2015年时,紫光集团资产规模约为1000亿元,合并净资产约为350亿元,收入约为500亿元。赵国伟称,紫光实现了百倍扩张。

在2016年5月,赵伟国接受新京报记者的书面采访时表示:“并购行为是紫光集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一个正常现象,没什么太特别,我们是新来者,所以有点引人注目,慢慢大家会习惯的。”

“教育部体制下的资产管理有其特殊性,和大环境有所不同,只能说他是一种完全特例。”国企改制重组专家、上海企联管理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祝波善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是在严格的国资监管体系下,很难出现的特例。”

是“炒股”还是“做实业”?

从一个当初仅10亿元资产规模的紫光系,通过熟练玩转资本游戏,实现动辄上百亿甚至几百亿元地“买买买”,一个万亿级“中国版三星”式的半导体帝国雏形已显现。但是,面对“并购狂人”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外界却也存在着另一种质疑的声音。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曾公开称,他不过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

事实上,赵伟国并不排斥“炒股”。对于二级市场的买入行为,他解释成这是一种合理的“短期财务性投资”。

《英才》杂志的报道显示,赵伟国对资金的安排大致为按照集团总资产的15%进行现金流储备,2015年紫光集团1100亿元的资产,母公司可动用现金150亿元,其中少量资金大约十几亿元,进行了一些短期的股票投资。

紫光控股曾于去年10月公布,10月9日至11日期间,于公开市场出售共517.75万股中芯国际股份,每股作价介于9.92至10.3元,套回5247.62万元。但去年12月,其又再次购入中芯国际股票。

2017年2月,紫光集团曾以平均每股12.6港元的价格,出售了314万股中兴通讯H股,套现3956.4万港元。

2017年2月至7月期间,紫光集团和其一致行动人健坤投资合计买入山东金泰838.9万股,卖出78.9万股,占已发行股份的5.13%。

当持股超过5%后,紫光集团并未停止交易行为,而是继续买卖山东金泰股份,直到7月21日才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

2017年8月,紫光集团还因为买卖山东金泰的股票而被山东证监局出示警示函。

紫光集团1月3日承诺,截至2018年10月29日的一年之内,其及一致行动人承诺不减持山东金泰的股份。

据公开资料统计,紫光集团除了旗下紫光国芯、紫光股份、*ST紫学3家A股上市公司,紫光系还出现在了26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

在A股市场,紫光集团计划将紫光股份打造成IT信息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业务平台,专攻云服务;紫光国芯作为存储产业旗舰;*ST紫学则整合集团的教育资产,形成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多样化产业布局。

先确立一个上市公司作为核心的资本运作平台,是清华系公司惯有的发展路径。赵伟国曾对外透露,紫光集团将产业按照板块进行整合,未来一共需要6~7家上市公司。这意味着,紫光集团还有2~3家上市公司的需求。

在买入联想控股股份后,赵伟国对记者表示,举牌联想首先是基于财务考虑,“我们认为联想控股被低估了,至于战略投资方面,目前还没有考虑”。

自主研发,“板凳要坐十年冷”

去年赵伟国表示,“(紫光)工作重点已经完全转向自主研发”。

商场如战场,赵伟国以“打滩头战”、“建桥头堡”等词形容紫光在芯片业内的竞争与收购,认为“并购最接近战争形态”。据报道,赵伟国的办公室中挂有一张条幅,上书“惶者生存”四字。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身为华为掌舵人的任正非数次立于船头疾呼“唯惶者能生存”。

赵伟国曾在多个场合以提及榜样的口吻提到过任正非和华为。较近一次是在2017年11月作客央视财经《对话》节目,赵伟国回应“玩资本”质疑时表示,有争议是正常的,“其实在紫光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质疑远远少于当年的华为、阿里、小米这些企业”。

同时在这期的《对话》节目中,赵伟国还首次展示了首款国产32层3D NAND存储芯片。赵伟国表示,“这枚芯片价值10亿美元。这是一枚32层64G存储芯片,是长江存储1000人干了2年时间研发出来的。”

根据长江存储的规划,预计在2018年下半年正式开始3D闪存生产,初期产能5000片晶圆/月,不过一旦解决良率问题,后续就会大规模量产,武汉基地的设计产能最终可以达到30万片晶圆/月,未来足以比肩SK Hynix、东芝这样的公司的产能。

此外,近期,紫光国芯公开表示正在开展DDR4存储器芯片及模组的设计开发工作,按照计划产品将在明年开始逐步推向市场。

紫光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紫光国芯2017年8月发布的半年报显示,紫光国芯报告期内研发投入为2.27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0%。随后发布的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8亿元,同比增长了31.31%。

而在今年下半年时候,紫光集团旗下的展讯通信就透露自主设计的CPU内核已经基本完成。据时任展讯CEO的李立游博士透露,“通过自主CPU技术,展讯在SC9850四核(Cortex-A7)芯片同样大的芯片面积上实现了六核的设计,功耗和性能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调”。

我们都知道,即使是采用ARM的公版CPU内核来做芯片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雷军之前就说做手机芯片起步都是10亿,九死一生),更何况是自主CPU内核,可谓是更加的烧钱,难度也是更高。要知道目前拥有这项技术的高通、苹果和三星的实力都是非常的强大,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也是非常的大。

虽然展锐(展讯 RDA)以接近40%-50%的营收比例进行研发投入,力图在最短时间内追赶行业领先企业,但是在研发投入金额上,通过上面这组数据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展讯与高通、联发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联发科的1/3,不到高通的1/8)。不过即便如此,展讯也还是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比如在2/3/4/5G技术、WiFi/蓝牙、AP/BP、GPS/北斗等众多方面都有相关的产品和布局,2016年整个手机基带芯片的出货甚至超过了联发科。

一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紫光系在芯片行业跟中国整个行业在世界的水平是大致相当的,具体来说,紫光旗下的展讯和锐迪科目前算是跟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

但对紫光和赵伟国来说,自主研发将是一场持久战,研发完成后到制造落地又将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支持。赵伟国在2017年底给紫光定下的是两个五年计划:“我想有五年的时间,我们可以站稳脚跟,再有五年,应该有相当的成就,所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理准备和战略耐力。”

编辑:芯智讯-林子

本文由芯智讯整理编辑,部分内容综合自《等深线》、《新京报》

0

付费内容

查看我的付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