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大热,但屏内指纹识别仍将普及!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结合是大势所趋

虽说近期苹果iPhone 8/8 Plus遭遇了市场冷遇,但是随着iPhone X的上市,或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苹果新的iPhone X应用了很多的新技术,除了齐刘海的全面屏之外,最为引人关注的则是其采用3D人脸识别系统,取代了指纹识别,这也引爆了人脸识别市场。难道苹果真的准备放弃指纹识别了吗?

放弃或只是权宜之计

虽说苹果iPhone X采用3D面部识别取代了指纹识别,并且苹果也表示,面部识别比指纹识别更快、更安全。但是,实际上,放弃指纹识别或是苹果iPhone X的权宜之计和无奈之举。

首先,苹果作为率先将指纹识别技术大规模商用到智能手机上的厂商,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使得指纹识别几乎成为了智能手机的标配。苹果在指纹识别上的投入也是相当的大。

早在2012年,苹果就以3.56亿美元收购了AuthenTec,这是一家擅长指纹感应硬件和配套软件的安全技术公司。此后的iPhone、iPad以及MacBook Pro 上的所有指纹传感器都是基于AuthenTec公司开发的技术。即使是此次发布的iPhone 8/8 Plus也依然是采用的是AuthenTec的指纹识别技术。

如果说自iPhone X之后,苹果将彻底放弃指纹识别,那么对于苹果来说,这无疑将使得苹果之前在指纹识别领域的投入失去了意义。自2013年9月iPhone 5s首次采用指纹识别至今,也才仅仅4年的时间。此时就完全放弃,显然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其次,经过几年的时间的市场培育,指纹识别已经趋于普及,用户也已经形成了对于指纹识别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此次iPhone X直接采用人脸识别取代指纹识别,势必会挑战用户的使用习惯。

另外,单纯的采用3D面部识别来取代指纹识别也会面临不少问题,比如面部识别会受到面部与屏幕距离、角度、外界光线强度以及面部遮挡物的影响,从而影响到面部识别的准确度。此外还存在很多一些不可抗拒因素会对外表带来改变,比如面部受伤、整容等等,还有一些特殊环境需要戴口罩,比如在医院、工作车间,甚至是雾霾天等等,这种情况下人脸识别可能就起不到作用了。话说那些出门就带口罩的明星恐怕也没法用iPhone X了。而这时又没有其他简便方式(比如指纹识别)来替代,用户只能采用原始的繁琐的输入密码的方式来完成操作。

当然,苹果iPhone X之所以放弃指纹识别,可能主要还是因为现阶段屏幕内指纹识别技术还不够成熟。苹果希望延续iPhone一贯的正面指纹识别,所以不会将指纹识别放在背面,而正面由于采用了全面屏,所以必须采用屏幕内指纹识别来解决。但是,屏幕内指纹识别技术并不成熟,所以苹果只能无奈的选择用人脸识别来取代指纹识别。

此前的消息也显示,苹果一直在努力尝试把屏内指纹识别功能也放到iPhone X上,之前苹果也曝光了一系列关于屏内指纹识别的专利,不仅有电容式的、光学式的,还有基于超声波的。但最终还是因为技术问题未能成功应用。

不过,苹果很可能在其下一代全面屏iPhone上保留3D人脸识别系统的同时应用屏内指纹识别技术。

屏幕内指纹识别将普及

自iPhone X发布之后,3D人脸识别市场大热,据凯基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称,iPhone X发布之后,安卓手机厂商对于3D人脸识别技术的需求增长了至少3倍。

据了解,目前安卓阵营智能手机厂商可用的3D识别方案中,高通与奇景光电(Himax)合作的方案最为成熟,也最吸引人,另外还有Orbbec、Mantis Vision等。

郭明錤认为,“屏下光学指纹识别只不过是传统电容式方案的升级版,3D识别则带来了革命性的用户体验提升,而且能给厂商带来更丰厚的利润。3D识别不仅可以实现安全的面部识别、带来更有趣的体验,比如苹果的Animoji动态表情,更重要的它还是推动AR增强现实的关键因素。”

不过笔者对于郭明錤的看法并不完全认同,虽然3D人脸识别技术能够给用户带来体验提升,但是这样的提升能否获得用户认可,并且吸引用户买单,才是厂商获取丰厚利润的前提。

在笔者看来,目前不论是指纹识别还是人脸识别,其最主要的应用还是解锁以及支付。所以,对于大多数的普通用户来说,相对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所带来的体验提升,可能并没有太大的促使用户买单的冲动。更何况iPhone X所采用的3D人脸识别的模组成本,相对于指纹识别来说可是要高出很多,这些都需要用户来买单。另外,3D人脸识别的供应链相比指纹识别也更加复杂,目前3D人脸识别的模组的产能和良率也是制约iPhone X产能的主要因素。同样,其他智能手机厂商未来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而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部署前置3D人脸识别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屏占比的提升,除非采用与iPhone X类似的异形切割的齐刘海全面屏,但是这无疑也将大幅提升成本。

至于说“3D人脸识别将会推动AR增强现实”这一点,不可否认,苹果的Animoji动态表情很有意思,但是前置的3D人脸识别系统除了能够带来与人脸相关的AR应用,还能带来其他类型的AR应用吗?显然,如果要推动AR应用,后置的3D识别系统比前置更有意义。

另外,目前一些厂商也有采用前置单摄像头来提供2D人脸识别功能,以满足用户尝鲜的心理。

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谷歌刚刚发布的Pixel 2系列的采用了基于“Dual Pixel”技术的前置摄像头,虽然只搭配了前置单摄像头,但其内部使用了面部算法与深度映射图像传感器的组合,成功实现了“背景虚化”的拍摄效果。即凭借基于“Dual Pixel”技术的前置摄像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3D人脸识别。若后续这一技术能够继续得以改良,或将对于现有的3D人脸识别方案造成冲击。

所以,笔者认为,3D人脸识别市场可能并不会像郭明錤预想的那样好。对于全面屏大势之下,屏下指纹则是更为容易实现,成本也相对较低的提升用户体验的一种方案。

目前不少指纹识别厂商都在积极的开发屏内指纹识别技术,除了高通的新一代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之外,Synaptics此前也已确认将会在明年推出屏内指纹识别方案。

有消息称,下一代的新iPhone将会在支持人脸识别的同时,加入屏内指纹识别功能。同时,最新的消息也显示,即将于2018年下半年发布的三星Galaxy Note 9也或将支持屏内指纹识别。另外,此前vivo也已确认将会推出基于高通新一代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的屏内指纹识别新机。

据凯基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称,目前包括Synaptics在内的三家公司可能正在争夺三星Galaxy Note 9的屏内指纹识别传感器的模块订单。不过,由于 Synaptics是目前苹果的供应商,而三星所使用的技术一直与苹果不同,所以三星应该不会采用Synaptics的屏内指纹识别方案。

相比之下,三星可能会采用韩国的BeyondEyes以及三星子公司Samsung LSI的方案,据说这两家公司已经向三星提供了样品。

从目前的进度来看,基于高通新一代超声波技术的屏内指纹识别方案可能最快会在今年年底推出,vivo可能会在明年年初首发推出基于高通屏内指纹识别方案的全面屏新机。

虽然汇顶早在今年的MWC上就展示了其屏内指纹识别技术,但是,目前还未有传出即将商用的消息。据了解,汇顶正在研发其第二代屏内指纹识别技术,有望在明年推出。从时间进度上来看,如果汇顶的新的屏内指纹识别方案能够在明年年初量产的话,那么有可能会被华为的P11系列所采用。此前,华为P10系列就有率先采用汇顶的IFS隐藏式指纹识别方案。

另外,费恩格尔、迈瑞微、信炜科技等众多国产指纹芯片厂商也在积极研发基于光学的屏内指纹识别技术,其中不乏低成本的方案。

对于大多数智能手机厂商来说,应该不会像苹果那样,贸然用人脸识别来代替指纹识别。虽然,其他智能手机厂商也会跟进采用3D人脸识别技术,但是要想实现与iPhone X类似的3D人脸识别体验,可能还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还包括供应链方面的问题)。

所以,接下来,大多数的智能手机厂商再力推全面屏的同时,还是会优先采用屏内指纹识别技术。随着众多屏内指纹识别方案的量产,以及品牌厂商的采用,其成本也将会快速降低。不过由于目前的光学式的屏内指纹识别方案主要还是基于OLED屏,所以短时间内只有中高端智能手机会采用。不过,随着OLED屏的普及,屏下指纹也必将会进一步普及。

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结合或是大势所趋

其实,从前面的介绍来看,单纯的采用人脸识别来代替指纹识别的话,或多或少的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当然,单纯采用指纹识别也有一些弊端,例如,双手长期徒手工作业的人们便会为指纹识别而烦恼,他们的手指若有丝毫破损或干湿环境里、沾有异物则指纹识别功能要失效了。另外对于在严寒区域或者严寒气候下,亦或者人们需要长时间带手套的环境当中,这也将使得指纹识别变得不那么便利。但是,如果将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或者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结合起来,则可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三星已经将虹膜识别和指纹识别技术结合应用在了其旗舰机上。另外,苹果iPhone 7之后的语音助手Siri也加入了声纹识别功能。在此前由芯智讯主办的《2017生物识别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上,科大讯飞 消费者BG 智能硬件业务部产品总监张良春也展示了基于科大讯飞的声纹识别技术与商汤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有消息称,华为即将发布的Mate 10将会同时支持三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和指纹识别。

另外,除了可以弥补单一生物识别方式所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外,应对不同安全级别应用和场景的需求,也可采用不同的生物识别技术。比如对于手机解锁采用指纹或者人脸识别,而对安全级别要求较高的应用或场景则可使用虹膜识别。相对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来说,虹膜识别的安全性更高,所以在更加注重安全的场景下,虹膜识别也更受青睐。

虹膜识别由于是通过红外线对我们的虹膜进行定位,所以无论是在无光、弱光、用户佩戴眼睛、美瞳等等环境下,虹膜识别都极少产生拒识的现象,虹膜识别的误识率远远低于指纹、人脸等,出色的虹膜识别算法可以达到120万分之一,甚至500万分之一,虹膜识别技术几乎是识别率最高的生物识别技术。

“从之前的三星Note7到S8、Note 8,可以看到现在三星已经将虹膜识别作为其旗舰机标配,因为安全级别已经达到了整个行业中的最高,同时便利性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麻烦,不用一定要严格意义上对着它(有一个30多度的视场角),从体验感来说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从成本方面,而虹膜从2013年开始进入移动市场,其现在的成本,软硬件加在一起可以控制在6美金以内,对于一个高端手机来说,6美金在一个bom成本里面来说,不是很那么很重要的。”中科虹霸移动业务商务总监陈桦认为:“对于中低端市场来说,虹膜价格确实高,但是如果有更多厂商来推动的话,价格下降空间也是非常大的。从整个体验,从成本来说,在手机终端、智能终端方面,大家是可以接受的,我认为以后是可以广泛应用的。”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都有望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标配。

虽然虹膜识别有很多的优势,但是,虹膜识别技术也有其缺陷,就是对于识别距离要求较高,另外眼盲者无法注册,毕竟没有一个生物识别技术是万能的。所以,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结合应用才能最大程度上的为用户带来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

除了已经在智能手机上有应用的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语音/声纹识别之外,其他一些新的生物识别技术也或将进入智能手机市场,比如指静脉识别。

作为国内知名的静脉识别厂商,智冠股份总裁於巧红表示:“静脉识别的误识率低于千万分之八,安全性比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都要更高。静脉识别跟虹膜识别从硬件方面差别不大,静脉识别用的是近红外摄像头。从成本上来讲,虹膜能做到的,静脉也能做到。其次,移动端的应用,最大的障碍不是来自于技术,而是在于产业链和市场。只要市场有需求,问题都能解决。真正来讲是用户使用端的应用习惯问题,从原来的大家刷手指到后面刷脸,到后面开始刷虹膜了,什么时候能够刷静脉?这个还需要靠市场推动,市场能真正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作者:芯智讯-浪客剑

0

付费内容

查看我的付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