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服务支撑“三地一区”建设

周末,安徽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里的“加餐”会又如约而至。来自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的专家做了《集成电路制作流程及生产工艺简介》的交流报告,台下全神贯注的听众大部分来自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年级。“集成电路是新时代高新技术的基础核心硬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我们就是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这个行业,建立起职业兴趣和使命感。”该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每周一次的“加餐”会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经开展起来。除了把企业专家“请进来”,学院还在每个寒暑假带着学生“走出去”,进驻企业边干边学。

近年来,围绕服务支撑“三地一区”建设的重大使命,安徽大学借力“双一流”建设,跑出了高校“加速度”。

联手大院大所铸重器,实现部分赛道“领跑”

合肥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2020年安徽大学牵头并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大科学装置集群再添新丁,这座建设经费超过17亿元的“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将被用于服务国家在材料、信息、能源、环境等战新领域的科学研究。该项目被列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计划,目前正在申报国家“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据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介绍,该重大设施的建设将全面超越国际上同类装置,也将在长时间内奠定我国磁体技术、强磁场条件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实现由“并跑”到“领跑”跨越。

借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独特的高端科技资源优势,安徽大学作为我省省属高校“领头羊”,持续推进原始创新,与大院大所在重大项目上联合攻关、加强对接合作产学研用,共建高端创新平台,协同推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本省就业人员超八成服务于区域高技术企业,为助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贡献着“安大力量”。

学校联合共建“稳态强磁场”大科学装置、“智能感知材料与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世界一流的材料科学研究综合实验平台系统,汇聚学科领军人才,培育重大项目,在部分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引入原价1.5亿元的四吋晶圆成套制造设备14套,与兵器214所共建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和重大科研项目研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安徽大学的学术能力也得到快速提升。据最新公布的自然指数,安徽大学在内地高校中的排名,已经从2017年的第115位,跃至目前的第54位。今年该校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再创新高,达到近110项,科技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双一流”建设同向而行,解决新兴产业“卡脖子”难题

国家把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省抢抓机遇将合肥市打造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新兴的集聚地。“我们的‘双一流’专业建设选择了这个方向,因为这正是安徽急需的。安徽大学作为省属高校,要在安徽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匡光力表示。安徽大学发挥一流学科在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建设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过程中,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建成国际一流研究条件,组建300余人的优秀人才队伍,掌握芯片关键技术,解决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

目前,学校还积极筹建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产教研融合研究院。无论是在合肥建设全球第四大DRAM内存芯片厂,还是我省组建集成电路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以及合肥市获批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示范基地、集成电路战略集群基地等方面,都有“安大力量”的重要参与。截至目前,学校已向长鑫存储、晶合集成、京东方等高新企业输送3000余名毕业生,其中400余名成为企业核心技术骨干,成为安徽集成电路相关产业发展的主要人才来源。

除了新材料,在新能源、新医科等领域,安大也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围绕合肥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依托“高节能电机及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学校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关键技术研发方面,为江淮汽车、安凯客车等龙头企业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创造了数十亿元的经济效益。围绕大健康产业助力“健康中国”,学校参与和提出“用于癌症诊疗一体化的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等专项行动计划,以脑科学研究牵引布局“新医科”新增长点。

该校的专业建设也在服务新兴产业中迎来了大发展。在教育部的“双万计划”中,安大获批3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数量位居地方高校赛道全国并列第1位,占安徽省国家级一流专业的近20%。

加大科技成果输出,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由安徽大学科研人员牵头研发的光电感测科技成果,以5022万元作价入股创办科技企业,创下了安徽省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的最高纪录。该企业以高精度激光测量装备、高灵敏光纤传感系统、超高分辨光学检测系统和硅光片上集成传感为核心产业化方向,辐射“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这是安徽大学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通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的一个实例。

近年来,该校聚焦服务支撑“三地一区”建设中高校机制体制改革的痛点、难点、堵点,立破并举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学校出台了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办法,扩大了成果处置自主权,加大了转化收益奖励力度;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引领,破除“五唯”顽症痼疾,探索构建具有省属高校特点、符合区域人才发展实际的人事治理体制机制,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学校扎根江淮建智库服务地方发展,与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与省商务厅签订协议共建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与蚌埠、亳州等12个地市合作“特色小镇”建设。近5年在脱贫攻坚、基层治理、地方立法、疫情防控等领域,提交咨政报告百余篇。

依托“双一流”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和学校国际交流合作良好基础,2020年,安徽大学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合作办学成立了“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这是安徽省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领了安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跨越。

学校还有效发挥高校民间外交的桥梁作用,建设海外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加快培养非通用语种、涉外法律等“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先后与省外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建国别和区域研究院,为我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安徽开放合作新高地提供智力支持。

聚焦可持续发展,守护好家乡“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9年,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注入了新动能。作为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重点打造的创新平台,一大批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制造、高端智能文化创意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孵化、壮大。

瞄准国家“双碳”战略、安徽江河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等,安徽大学聚力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参与淮北采煤塌陷治理研究,项目入选《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十大案例之一,并与淮南共建安徽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在我国重大产业——合成革产业技术创新上,安大科研团队攻克了水性合成革难关,在国际上首家实现了水性合成革绿色工艺生产,并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推广。学校开发的相关技术和产品占国内水性合成革市场份额50%以上,革新升级了传统的重污染合成革产业,每年减少40万吨有毒有机溶剂释放。

在深入服务“三地一区”建设的过程中,一代新人得到培育、一流成果得到产出、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安徽大学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表示:“作为省属高校‘排头兵’‘领头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和‘双一流’建设高校优势,致力为‘三地一区’和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来源:安徽日报 记者:陈婉婉

0

付费内容

查看我的付费内容